Logo
Pic
石章智  
教授

经历

登录后方可浏览

前往登录 前往注册

个人简介

    主要围绕密排六方结构金属材料及以之作为组元的复合材料开展成分-制备加工-组织性能-器件制造和服役的研究,揭示材料组织控制、性能优化的机理,形成相关技术,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新材料。在Acta Materialia、Acta Biomaterialia和Corrosion Science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SCI论文40余篇,发明专利获授权10余项,已转让企业3项。

    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省部级科技攻关以及企业技术合作开发等项目/课题10余项,部分项目信息如下: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1601010),主持;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771022),主持;

    3.    北京科技大学422高层次创新人才基金项目(230201506500023),主持;

    4.    北京科技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FRF-TP-19-022A3Z),主持;

    5.    几种高性能医用可降解锌合金(企业合作),主持;

    6.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2016YFC1102501),参与;

    7.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2016YFB0301204),参与;

    8.    W型界面铜/铝侧复带材生产技术(企业合作),参与;

    9.    不锈钢包覆碳钢液-固复合板坯技术研究与开发(企业合作),参与;

    10. 钛/钢复合薄板冷-热轧制成形中试生产技术(企业合作),参与;

    11. 高性能低成本铝基层状复合板带材高效生产技术开发(企业合作),参与。



部分学术论文 共5篇

[1] 医用可降解锌合金的设计和制备:调控第二相,优化综合性能。期刊论文:Bioact Mater 5 (2020) 210-218;Mater Sci Eng C 116 (2020) 111197;Mater Today Commun 23 (2020) 101150;Mater Charact 164 (2020) 110352,158 (2019) 109993,137 (2018) 9-13;J Mater Sci 54 (2019) 1728-1740;Mater Des 162 (2019) 235-245。授权发明专利:ZL201910005561.3(已转让给企业),ZL201811108848.0(已转让给企业)等。从第二相对锌合金力学性能、降解行为、生物相容性等综合性能产生显著影响的角度,提出了锌合金的合金化元素选择方法和依据。开发出底部水冷凝固法、微量稀土细化剂法等方法,成功细化了Zn-Fe、Zn-Ca等锌合金中的粗大第二相。
[2] 高性能可降解Zn-Mn基锌合金的开发和制备加工。期刊论文:Acta Biomater. 119 (2021) 485-498;Mater Sci Eng C 99 (2019) 969-978;Mater Sci Eng A 771 (2020) 138626,770 (2020) 138543;Mater Des 144 (2018) 343-352。授权发明专利:ZL201810517961.8(已转让给企业),ZL201810515292.0,ZL201710363125.4,ZL201710363727.X。研发的Zn-0.8Mn-0.4Mg合金的屈服强度达317MPa,制成的骨钉用于前交叉韧带修复;动物植入研究表明这种锌合金显著加速了新骨生成,诱导肌腱的部分矿化,提高了腱骨整合效果,效果优于Ti6Al4V合金。开发了室温延伸率超过85%的Zn-Mn二元合金及其塑性成形方法。采用大应变退火轧制法制备的Zn-0.4Mn和Zn-0.8Mn合金的室温伸长率分别达到89%和94%,揭示了高塑性机理是“塑性变形+第二相颗粒”诱发的室温再结晶。
[3] 低合金化高温抗氧化钛合金。期刊论文:Corros Sci 166 (2020) 108430。授权发明专利:ZL201810454260.4。开发了塑性与工业纯钛相当,强度和高温抗氧化性能优于工业纯钛的低合金化钛合金。发现了与钛基体共格的Ti2N层,揭示了共格Ti2N层的形成机理是“致密氧化膜/基体处的低O分压环境+Ti2N/Ti共格位向关系下的晶体学匹配”,为在钛表面制备界面结合力强、抗疲劳的共格Ti2N层提供了科学基础和制备方法。
[4] 镁合金的变形孪生机理及复合孪晶结构。期刊论文:Acta Mater 96 (2015) 333-343,83 (2015) 17-28;J Alloys Compd 749 (2018) 52-59,716 (2017) 128-136,696 (2017) 510-515,692 (2017) 274-279;金属学报 54 (2018) 1715-1724。用张量计算和细观力学模型,揭示了低/负Schmid因子孪晶形成的应变协调机理和双拉伸孪晶变体形成的能量择优机理;发现和定义了连续双向变形后,镁中形成的晶间和晶内复合孪晶结构。
[5] 无稀土可时效强化镁合金。期刊论文:J Magnes Alloy (2020) 10.1016/j.jma.2020.06.013,Mater Lett 281 (2020) 128648;Mater Sci Eng A 712 (2018) 65-72;金属学报 55 (2019) 1231-1242;J Mater Sci 52 (2017) 4253-4264,48 (2013) 7551-7556;Metall Mater Trans A 44 (2013) 2478-2486;Philos Mag Lett 93 (2013) 473-480;Intermetallics 39 (2013) 34-37;J Alloys Compd 559 (2013) 158-161;Philos Mag 92 (2012) 1071-1082;Phase Transitions 85 (2012) 41-51;Mater Sci Technol 28 (2012) 411-414;Scr Mater 64 (2011) 201-204;金属学报 47 (2011) 41-46。授权发明专利:ZL201010124605.3,ZL201710564579.8等。发现、标定和解释了Mg2Sn和Mg32(Al, Zn)49等析出相与Mg基体的多种位向关系,开发出了高性能Mg-Sn基镁合金。

主要成就、奖项、荣誉

第四届“全国有色金属优秀青年科技奖”(2020年,省部级)。
首届北京高校青年教师创新教研工作室(2019年)
北京高校第十一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2019年,省部级)
北京科技大学第29届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20年,排名6/13)
首届全国新基建教育教学研讨会优秀论文(2020年)
北京科技大学第十一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2019年)
北京科技大学第十九届“摇篮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指导教师(2018年)
北京科技大学师德先锋(2020年);北京科技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019年)
中国材料大会优秀组织奖(2017年)。

相关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研究领域:陈祥宝院士长期从事复合材料研究,研制了耐高温高韧性复合材料、低温固化高性能复合材料和结构吸波一体化复合材料,发展了复合材料制造过程模拟优化和自动铺放技术,提升了树脂基复合材料性能和制造技术水平,并在先进歼击机、运输机和无人机等研制中得到大量应用,有力的支撑了国内航空装备的发展。相关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5项,部级科技二等奖3项;授权发明专利80项;出版著(译)作11部,发表论文100多篇。
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江特聘教授
研究领域:纳米碳材料的控制生长及其拉曼光谱学研究: 烯碳材料制备方法学; 烯碳纤维; 石墨炔的可控制备与应用探索; 纳米碳材料的拉曼光谱学。
长江特聘教授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研究领域:多功能磁性材料、新能源材料的控制合成及其在纳米生物医学与能源领域的应用探索研究
长江特聘教授
研究领域:(1)低铂及非铂催化剂 (2)锂插入化合物 (3)材料模拟计算
长江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研究领域:以小分子液晶、高分子液晶以及液晶/高分子复合材料为研究对象,围绕材料的分子结构或微观结构与其性能的关系以,在功能性液晶材料、液晶复合材料的分子设计、微结构和性能调控及其在规模化加工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 研究领域包括: (1)液晶材料的分子设计与制备; (2)汽车门窗用智能调光膜; (3)全柔性液晶显示器; (4)具有多种外场刺激响应性的液晶聚合物弹性体; (5)液晶性聚合物电解质; (6)液晶高分子/碳纤维复合材料。